白玉兰评委会主席赞《人世间》兼具温暖感艺术感 -
胡智锋透露,《人世间》导演李路为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在长春愣是打造了一个光字片,盖成了一个小的社区。
新浪娱乐讯 近日举行的“白玉兰电视剧评委会主席大师班”中,主讲人胡智锋点评《人世间》,称其毫无疑问是最近十年间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高峰之作,之所以能创造了多项记录,来自于“三个感”:历史感、温暖感、艺术感。
具体怎么讲?《人世间》可以说我们如果,我们可以找一部中国最近半个世纪最生动的体现中国老百姓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的影像,我想没有比《人世间》更恰当,更合适的了。它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写到了今天,它的跨度50多年,它面对的和描写的是中国最最普通的劳动者,应该是那些,粱晓声说,这部小说原作就是写给那些默默无闻的为家庭、为社会,在社会底层挣扎的那些善良的好人。他的原型就是粱晓声的三弟,一辈子上大学机会让给我们这些大哥、大姐了,他就是埋在东北,干着零工,没有特别稳定的收入,但是老爹老妈都是他养老送终的,他有一干铁哥们,大家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但相互抱团取暖,他们永远的不放弃。所以这个是我觉得非常饱满的历史感,《人世间》提供给我们的。
为了还原这种历史感李路也花了死功夫,他说他光收集道具就大概做了,在整个东北三省到处收集当时的旧物件,大到锅碗瓢盆,小到挂历和旧报纸,一直到生活的细节。就是为了还原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百姓的变迁最真实的历史。这种历史感带着的实际上唤起的是每个人的青春记忆、童年记忆和家族的记忆,所以这个历史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和每个中国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家庭、家族的变迁都息息相关。所以这是我觉得《人世间》,为什么大家说《人世间》看片的时候三代人、四代人都可以坐在一起,大家看我们当年60年代父辈下乡的时候是怎么一个场景。想起改革开放初期是什么场景,80年代、90年代,每个年代得会唤起大家共同的记忆,这就是我们饱满的历史感。
第二是温暖感。这个小说原作悲剧感更强,改编之后加大了它温暖的色调,它并不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在50年代历史变迁中,这个家族、这个家庭面临着太多的生与死、爱与恨、悲欢离合的各种选择和境遇。但是在这种境遇当中,他们屡屡受欺负、受欺压、被愚弄,甚至生活在最底层却无奈去反抗和改变。但是在这样沉重的生活负担面前,所有这些人宁可自己来了结自己,也绝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底层老百姓的那种大善、那种担当,确实给我们带来的是再困难、再绝望也绝不放弃的那种理想主义情怀,所以它总体上很悲凉,但是又没让人绝望,它给人带来的是一个激荡,心灵的激荡和精神的提振。所以温暖是充足的。
说到它的艺术感,李路导演讲为了拍这样一个《人世间》除了真实场景的营造,在整个东三省到处找合适的拍摄地,最后没有现成的街区,在长春光愣是打造了一个光字片,光电线就铺了70多万米,那是一个宏大的工程,真盖成了一个小的社区,也相当可观了。
在他充满善意的情感里面确实是感人至深,尤其是它的艺术提炼。李路跟我讲,拍这部戏每一个过场都不是当过场戏,都是当重场戏排,其中有一个段落就是女主角殷桃 母亲和儿子,15岁的儿子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